日本BISPA的耳机升级线"澄"SUMI:一款通用性很好的耳机升级线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d9200 平衡线 日本BISPA的耳机升级线"澄"SUMI:一款通用性很好的耳机升级线

日本BISPA的耳机升级线"澄"SUMI:一款通用性很好的耳机升级线

2024-07-08 14:14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这根线的线基还是和CHI一样的UPOFC,但由于针对的耳机档次更高,厂家使用了更粗的线基,也就是用料更重。现在很多耳机发烧友喜欢玩四芯平衡头的“平衡驱动”,很多耳放和一体机也具备了四芯耳机口,因此SUMI“澄”主要以四芯平衡头的形式推出,安装了Neutrik的四芯头(NC.MXX)。

“澄”SUMI的试听对比是非常简单而容易的,对于T1二代原线、DENON原线、Hifiman原线,它都是一耳朵轻松压倒,没有悬念。我这里又要感慨一句,T1二代的原线是其中最差的,虽然厂家把这个原线吹得好像很厉害,几N,但实际试听表明这是一根低于水准的原线,无论是美国PAD的Impresa升级线、日本BISPA“澄”还是国内狐狸制作的升级线,都能使得这根原线的水平“原形毕露”。

具体到和BISPA的对比,原线几乎可以说一无是处,听感闷、糊、缩、细(相对的),BISPA“澄”在频宽、低频下潜和凝聚力、高频延伸和空气感、弱电平细节、全频的质感和饱满度上,全盘压过原线。我只能再次建议,T1二代耳机还在用原配线的用家,换掉这根线吧。不是一定要换成BISPA,估计换别的正规升级线都会有很大概率比原线更好。这根原线是应该对T1耳机说声Sorry的。

Hifiman宣布从2.5小插换为3.5插阵营,其Sundara和Ananda两款新平板耳机,都是3.5mm插设计,因此是可以用BISPA“澄”升级线的。不得不说,Hifiman这两款耳机的原线,也只能说一般(相对于BISPA),特别是Sundara的原线,声音太偏直白了一些。“澄”在高频延伸、空气感、细节表现、中频的质感和饱满、低频的下潜等各个方面还是明显地超越原线。

下面说说在DENON和FOCAL耳机上的升级感受。

我的个人判断和感觉,DENON D5200/7200/9200的原线,以及FOCAL小乌托邦Elear耳机的原线,水平高于拜亚T1的原线和Hifiman的原线。事实上我曾经拿DENON的原线去替换Hifiman,出来的声音就会更好一些。FOCAL的原线虽然有点太长(不少烧友抱怨过这点),但声音水平还是不错的,而且Elear的声音特点和此线也有一定的关系,是一种高频稍暗、中频带一点奶油味、低频偏软的特征。

虽然DENON和FOCAL的原配耳机线都已经是不错的水平——我个人觉得可以及格了,而T1原线我觉得都没及格——BISPA“澄”升级线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,具体来说 ...

第一、BISPA的低频下潜是最好的,可以说面对以上这些“原线”都是很明显的优势。BISPA的低频不像美国货PAD那么饱满宽厚,但下潜非常棒,而且它的低频没有任何“臃肿”的地方,平直地下潜,保持着柔性的弹性感。换个通俗说法,BISPA线的低频不突出、不加重,但胜在优秀的下潜力。

第二,BISPA的高频延伸和空气感是最佳,同样,在这个方面面对所有的“原线”都保持碾压性的优势。不少发烧友是觉得Elear耳机虽然中频味道好,但高频发暗和缺空气感的,这和耳机线是有一定关系的(当然也并非完全由线决定),换为“澄”之后高频果然是明显更为“澄澈”,泛音、空气感、健康的亮度都出来了。

注意一点,在Elear的原线下,耳机的中频带着一种奶油味、黏滞感,高频略暗营造出的“氛围感”。换成BISPA线之后,高频向上的延伸打开的同时,有没有牺牲掉其“韵味感”呢?我觉得换了BISPA升级线、四芯平衡驱动的Elear耳机,整体仍是很有醇厚韵味的,奶油味稍减(这和速度提上去了也有关系,原线稍慢),但仍是一副味道见长的耳机,而不是一下子顿悟成素质派耳机了。我个人感觉是换了BISPA线、四芯驱动的小乌托邦耳机,是更好的一副耳机。原线下的Elear稍慢、稍软、频宽稍窄。

第三,BISPA升级线在声音的质感、饱满度上也有优势,出声更为结实,但又不会前冲。我个人觉得这一点体现在DENON耳机上,好处更为明显,比如它使得一直给我中庸温吞之感的D7200声音更抓耳一些,这和速度的提升、质感鲜明和饱满度的提高,都是有关系的。

总的来说,日本BISPA的这款“澄”四芯平衡升级线素质非常好,而且音色保持中性,基本不改变耳机本身的音色,只是把耳机“原线”带来的缺陷、短板和染色消除。在人民币2千价位,个人非常推荐给Denon、FOCAL、Hifiman特别是拜亚T1二代的用家。我觉得这是该价位地段能买到最靠谱的耳机升级线了。

(完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